先记个时间点:最初发布时间 2025/09/28(测试),现在更新至 2025/10/09。作为一个计算机方向的读博生,我更习惯把问题“结构化”:信息沉淀、可搜索、可复用、可迭代。这些属性决定了我需要一个稳定、可控的输出场所,于是就有了这个 Blog。🚀

Why Blog on WebPage?

我评估过常见平台,结论很直接:自托管最符合预期。

  1. 知乎:技术讨论密度高,但我会写不少主观反思,和平台主线不完全一致。
  2. 小红书:节奏和分发机制偏情绪化,不利于持续、系统化记录。
  3. 飞书/语雀:更像协同与知识库,公开表达的语境不对。
  4. 日记 App:数据长期可靠性与可迁移性存疑,不满足“可控”的硬需求。

所以自己动手:在个人网页的 blog 入口接了 Hexo,主题和结构按我的写作习惯来。能掌控构建链路、部署策略和版本历史,这种感觉接近写代码——可验证、可回滚、可演进。

顺带一提,部分文本我会用 Cursor 做润色与微调,就像对文章做一次“代码评审”,提升可读性与节奏,但结论与立场保持原汁原味。

Future?

这里会记录三类内容:

  •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拆解:为何这个思路成立/不成立,关键约束是什么,如何最小化反例;
  • 工程实践与工具链:从脚本到自动化,再到复现实验环境;
  • 个人向的阶段复盘:边界感、效率、心态管理,以及关键节点的取舍逻辑。

很多体验具有强“时效性”:

  • 跌倒后的复盘与下一步实验设计;
  • 家事带来的停顿与恢复节奏;
  • 通宵改论文与第二天的实验复测;
  • 收到 dream offer 后对研究路径的重新标定。

把这些当作数据点持续记录,未来回看时就能形成一条清晰的轨迹:问题—假设—实验—结论—迭代。也许这就是我最舒服的“青春感”:不喧哗,但向前。🙂

如果你也在这条路上,希望这里能提供一些可复用的思考框架与工具清单;如果你正处于不确定中,先跑最小可行版本(MVP),再迭代,就是答案的一半。

最后补充一句:本博客不少帖子由 Cursor 协助润色,但逻辑与观点均为本人输出,风格会保持一致。

所以,本文风格不代表本人性格!(这句话不是ai生成的,这句话代表!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