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况说明

2025年7月初,我从软件所硕士毕业。当时已经知道了加拿大学签进安调的消息,所以对9月如期开学并没有抱太大期望。如今写这篇文章时,我已经在家”躺”了三个多月。

说实话,实在想不到用什么词来概括这段经历,索性就叫”情况说明”吧。主要是想记录一下为什么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会处于这种”无业游民”的状态,以及这三个月来的真实感受。不知道多年后再回看这段时光,会是怎样的心情。

自由与放纵:意料之外的轻松

刚回到家的时候,第一周过得特别慢。可能每个从快节奏生活中抽离出来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吧。很多程序性的行为突然消失了:不用每天早起去实验室,不用每天检查服务器状态,不用每天阅读论文保持学术敏感度。

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小红书和抖音的占用时间明显增多了。虽然身为”无业游民”,但奇怪的是,好像怎么做都不会再退步了,这种心理反而让人放松。

相比研究生期间津贴带来的安全感,在家的时候确实会有一种”只出不进”的焦虑感。不过这种焦虑在第一个月后就快速消失了。算了一下,我一个人每月的实际花费大概不超过2000元(这里的花费是指真正用在我身上的钱,不包括家庭其他开支)。加上个人存款有10万以上,竟然有种”可以躺50个月”的错觉——当然,前提是不能生病。

非功利学习:意外的收获

忙完强制令和论文rebuttal之后,我确实经历了一段空虚期,感觉真的没什么事情可做。我尝试联系导师提前开始科研工作,但最终还是被建议找一份带薪的工作或实习更合适。

就在这个空档期,我偶然开始跟进cs336大模型课程,这才真正深入了解了大模型是怎么回事。回想起来,之前实验室讨论班上很多人可能也只是接触agent相关的技术,说白了还是停留在调用的层面。

有时候觉得,在非功利的心态下研究技术真的是一种奢侈。没有了deadline的压力,可以涉猎很多方面:具体的模型量化技术、不同大模型的架构对比、分布式训练的底层原理,当然还有ai infra。这种学习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纯粹求知欲。

我还尝试在小红书上发了连续几篇技术博客,竟然也体会到了当博主的成就感。这种分享知识的过程,比想象中更有意义。

潜在的焦虑

当然,焦虑也不是完全没有。比如偶尔会想,如果签证一直下不来,是不是就永远失业了?不过这种想法更多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感,毕竟是由当前这种”错误”状态递归推演出来的结论。

另外的焦虑则来自于功利心。很多时候,应试教育让我们很难接受完全自由的生活状态,于是会自发地去”提升自己”(这里的提升更多是指建立层面的东西,而非单纯内在的技术沉淀)。于是,找实习和工作就带来了新一轮的焦虑。

但总的来说,这三个月让我体验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。虽然不确定这种状态会持续多久,但至少让我明白,生活不只有一种标准答案。